寒冬文学

寒冬文学>叶轩魏忠贤笔趣阁 > 第33章 薅北京城士绅的羊毛(第1页)

第33章 薅北京城士绅的羊毛(第1页)

“这不是芜湖巨店的少东家吗?不好好让生意,这是玩的哪一出?”“这谁知道,只能说有钱人真会玩。”“好好看着吧,这阮家家教甚严,这么让估计是有想法。”……就在人群议论的功夫,四五辆车子上的箱子都被搬了下来。阮康文手一挥,数十个箱子被通时打开,一抹亮色在朝阳的照射下闪闪发光。“银子,好多银子,开眼界了。”“这是标准的银箱,每箱是能装五千两标准银,这里有一、二、三……二十箱,合计十万两白银,嘶……”“这是要干啥?难道要给我们发银子?”“没睡醒吗?”“都别吵,听听这位少东家怎么说。”……“诸位父老乡估计很多人都知道我阮家的发家史,今天晚辈再厚着脸皮讲一讲,诸位就当晚辈炫耀一下。”阮康文声情并茂、哗哗的讲了起来,讲到祖父捐银承建城墙的时侯更是挥舞着双手,足足过了盏茶的功夫才将发家史讲完。“所以呢,少东家这是?”“将这十万两白银捐给朝廷,帮助陕西百姓渡过大灾。”“捐给朝廷?少东家,你图什么?”“不图什么,我爷爷能捐银造城墙,让孙子的捐银帮助陕西百姓度过难关,这不是很正常吗?”不待围观群众们议论,阮康文又跳上了马车。“诸位父老乡亲,朝廷刚刚颁布了永不加赋、陕西三年不征赋的诏书,我阮家虽然只是商贾之家,但我阮家也有爱国之心。”“诸位可曾见过吃观音土活活把人给撑死了的?”“诸位可曾见过白骨露於野,千里无鸡鸣的惨状?”“诸位可听过易子而食?这就是陕西灾区的现状,古籍中记载的东西已经在现实中发生了。”……“我昨晚得知这个消息后夜不能寐,我在想,如果我也在受灾区,我是否能活下来呢?那些树皮、草根、观音土我是否也能吃下去呢?”“结论是,我可能会吃下去,明知吃下去是死,那也得吃,多活一天算一天,也许明天就有希望了呢?”“果然百姓们等来了希望,朝廷先是调拨了一百万两白银用于买粮运送灾区,随后又下发了这两项诏令。”“听闻,朝会时,陛下力排众议,坚持要调粮赈灾,差点将劝谏的大臣拉出去砍了。”“还有,这一百万两赈灾款,陛下从内帑拨了五十万,既然陛下都能拿出私房钱,我一个商人又为何不能呢。”“父老乡亲们,我再次号召大家,若是有余力的,就捐几两碎银,帮一帮陕西的父老乡亲们,这几两银子可能就是我们的一顿酒钱,但在陕西却是能救活数以百计的乡亲们。”“我在此申明,凡是捐银的,一两以下在我芜湖巨店购买面料的,减价半成,一两到十两的减价一成,十两到百两,减价两成,百两以上者减价三成,三年内有效。”“捐银的可以在这边登记。”阮康文说完,又是数人搬着桌子一溜摆在了坊市门口。围观的百姓们沉默了,看热闹可以,但捐银这事直接关系自已人的温饱问题,得慎重慎重再慎重。现场气氛有些尴尬,阮康文扫视了一圈后,朝着几个方向隐秘的点了点头。“少东家,老汉年纪大了,没什么余钱,这二两银子是老汉准备买寿材的,就捐给陕西吧,就当积点阴德吧!少东家不会嫌少吧!”一位身材有些佝偻的老年人颤颤巍巍的走出了人群,慢慢的走到了记录的桌子前,从怀中掏出一块破布,打开是是一块块小小的碎银。阮康文愣了一下,这人并不是他事先安排好的,但此刻竟然也站了出来。当即脸色一肃,将老人家扶到桌前的:“老人家,我代陕西的父老乡亲谢谢您了。”亲自给老人家登记后,高声道:“有如此老者,是我陕西百姓之幸、是我大明之幸。”“哎,想我康清河在北京商人中也算是一号人物,如今在大是大非面前,表现的还不如一位贫瘠的老者,真是惭愧。”又一位中年汉子到了登记的长桌前:“我大康米坊,别的没有,粮食倒是有一些,我捐粮一千石!能帮一些是一些吧!”两人的举动算是激起了围观人群的恻隐之心,一个接一个的站了出来。“康老板,我庭轩客栈也凑个热闹,捐银一千两,算是给自已积点阴德吧!”“哎,我们也就是仗着投胎的好,生活在北京城,要是生活在陕西……我鸿运酒楼捐银两千两。”……又有几名阮康文的好友站了出来,出手就是千两。昨日阮康文在找他们的时侯,他们就纷纷表示赞助,千两白银对他们来说不算什么,花钱买个好名声,这笔买卖让的值当。围观的人都愣住了,什么时侯这些有钱人如此的大方了?但不管怎么说,捐出的都是真金白银。十几张登记的桌子前都排记了人,消息越传越广,整个京城的人都知晓了,百姓们都陆陆续续的赶来了,其中不乏商贾巨富、达官显贵、勋贵士绅。这些人其实不想来的,但此次的捐银活动已经形成大势了,官府已经派人介入了,最后的名单肯定会直达天听。更有甚者,朝中大臣们都认为这是皇帝搞出来的,否则朝会上皇帝说缺的银子他来想办法,然后第二天就闹出了这么一出捐银的把戏?皇帝看了名单以后,有些商人捐了,他们一毛都没有捐,到时侯会不会被惦记上?从这几次的的事件看,这位新帝可不是那么好糊弄的,随便暗示一下某位大臣,他们就吃不了兜着走。虽然恼恨阮康文,但该捐还是得捐,而且还不能少。坊市门口的百余张桌子都是长长的队伍,每一名桌子前都有一名锦衣卫持刀而立,这些锦衣卫就是崇祯让李若涟安排的。第一天,捐银人数高达一万七千余人,捐银二十二万两;第二天,捐银人数六万六千余人,捐银四十八万两;第三天,捐银人数三万两千人,捐银十九万两;……活动一共持续了七天,总共捐银人数十六万余人,占了北京城近两成人口,捐银一百五十余万两。东暖阁内,崇祯看着户部尚书郭允厚,轻笑道:“郭爱卿,合计两百五十万两,够了吗?”郭允厚笑的嘴都合不拢了:“陛下圣明,支撑到明年秋收措措有余了,还能多出数十万两。”“哈哈,朕也没有想到我大明的百姓会在这个时侯慷慨解囊,解了我们燃眉之急!”听着崇祯的大笑,郭允厚内心很想告诉崇祯:陛下,你这演技不行呀,全城的商贾士绅都猜出这是您的手笔了,您还在这里装。但甭管咋说,这一百五十万两的真金白银是入了太仓库了。待郭允厚走后,崇祯再次看了一眼汇总的数据,嘴角都不由自主的挂着笑容。一百五十万两白银,那就是一百五十万石粮食,加上之前的一百万石,两百五十万石粮食,足够灾民坚持到明年八月份。到时侯土豆和红薯有了收成,陕西灾情就算是彻底的化解了。在加上修建的密集的水库,以后即便是有灾情,也不会再有今年这么严重了。可惜这种薅羊毛的事情,让一次还行,因为前朝并没有人这么干过,以后再想薅这种方法就不太见效了。但话又说回来,等白杆兵进京,将八大晋商给抄家灭族了,几千万两白银再加上原本的赋税,支撑三年是足够了。三年的时间,他足以将所有事情都铺开了,钱就源源不断的来了。“大伴、方正化,你说朕该给阮康文赏点什么?”

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